阅读提示
数字技术支持下,急救流程实现“时空对接”;智能病历质控系统能对病历进行全方位统计分析,帮助医生快速了解问题所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有效节省了医疗资源,减轻患者负担,基层卫生院也有了新体验。
“一位25岁的创伤性患者已上车,实时距离990米,预计4分钟后到达。”坐在电脑前的实习护士裘珂涵一边看信息一边喊道。随即,树兰医院的急诊台忙了起来。此时,电脑屏幕上一个代表救护车位置的红色小圈正在地图上实时移动,救护车出车时间、患者信息以及现场判断情况等也都清晰呈现出来。
这是杭州市急救中心“上车即入院”协同救治平台的应用场景。通过该平台,医院一旦收到急救通知,急诊台开始制定急救方案并做好资源准备,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无缝对接。
调度和救助系统数字化
“以往院前急救存在环境、设施及施救人员数量和能力等‘盲点’和‘痛点’,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院前急救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杭州市急救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军根在《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中说。
张军根在院前急救领域工作30余年,他表示,在其初入行时,急救人员少、设备落后、道路状况差、公众参与能力弱等阻碍了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如今院前急救“时空对接”得以实现。呼救者拨通120后,随即进入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接听调度员询问患者位置、联系方式和基本病情后,迅速生成急救任务单,并第一时间派救护车赶往事发现场。
如果患者病情达到危重等级而周边无待命急救车辆,数字化调度车辆决策系统可自动改派患者病情相对轻微的急救任务车辆赶往危重患者救治现场。
针对可能影响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的城市交通状况,杭州“健康大脑+体系”中的“一键护航”系统,在救护车出车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测算,自动匹配并发送精确的导航信息,引导救护车躲避拥堵路段,并能调节交通信号灯,以及通过地图软件向周围车辆发送警示信息。
在执行抢救任务的救护车上,急救人员还能借助5G技术和AR眼镜,远程连线医疗专家,后者通过AR眼镜以第一视角判断患者病情,并通过实时标注、屏幕共享等方式与急救人员互动,抢救患者生命。
病历质控智能化
“智慧医疗让我们有了一张健康身份证。它包括了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健康信息,以及曾接受的医疗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智慧医疗的关键就在于信息的互联互通。
据了解,浙江的智慧医疗已经历多次迭代, 2009 年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省统一”的公益性预约诊疗服务平台,2013年浙江省启动了“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2021年是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元年。在数字赋能下,浙江省重点打造“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发展体系,包括全面推进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
以电子病历的管理为例,浙江省人民医院病案统计室主任丁丽萍介绍,智能病历质控系统是电子病历的2.0版,基于现有信息系统,通过智能引擎实现病历质控。
该系统的优势在于,可充分解析病历文书,精准识别,并学习不同医生的不同书写习惯,质控准确率高。质控流程节点与临床应用场景深度结合,采用事前提醒、事中纠错、事后退回三个流程节点,全流程AI智能监控,无需人工参与。同时,系统还能进行全方位统计分析,快速了解目前病历现状和问题所在等。
就诊取药移动化
智慧医疗带来的特征便是移动医疗。患者能通过手机应用查看个人曾在医院的历史预约和就诊记录,包括门诊或住院病历、用药历史、治疗情况、相关费用、检验单图文报告等,还能24小时在线咨询。
家住宁波市余姚市的王永红曾做过肝部手术,需长期服用药物抑制转氨酶含量。“但医生一次只能开一个月的量,以前每次吃完药还要开车去80公里外的市区拿。”
王永红戴上眼镜,拿起手机示意道:“现在很方便,只需要通过医院公众号,就能找到在线问诊。”他熟练地点开网上医院,选择“慢病续方”版块。当日的出诊医生会主动询问他近期症状,并根据既往病历,为其开具药品处方及检查医嘱。药品会另外通过医保服务平台进行配送。
针对群众呼声较高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浙江推出了“浙医互认”应用。通过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贯通省市县乡4级医疗机构。患者就医时,医生可通过大数据检索对以往检验检查的数据进行匹配,查询30天内的检查检验结果。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互认1681万项次,直接节约医疗费用7.12亿元。
“随着智慧医疗的普及,县内医院可共享病人的检查信息,查看往期用药情况,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苏溪社区医院卫生院骨科主任虞良勇说道,作为基层医疗体系的一员,智慧医疗也让他有了新体验,患者在卫生院做的X光、CT检查,检查结果实时传送至医学影像中心,上级医院的医生进行审核诊断,居民们能直接在卫生院预约市医院的特殊检查,不用再跑去大城市排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