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皂荚系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果实,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有祛痰之殊功。考其祛痰之力,本草诸家多有描述。《药品化义》云:“皂荚味大辛主升散……为搜痰快药”,《日华子》曰其“消痰”,《得配本草》称其“搜风除痰”,《本草纲目》载:“通肺及大肠气……痰气喘咳”,尤在泾称本品“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皂荚丸,即以本品作蜜丸,用枣膏汤下,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不得眠;钓痰膏,亦以皂荚熬膏,加醋煮半夏及明矾,合柿饼捣为丸,用于胸中痰结证。

吸取先贤经验,笔者治疗现代医学之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炎,哮喘等疾,凡咳喘痰多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本品,能立解其危。本品可消痰积,对各种痰积结聚成块而生癥癖者,亦可随证配伍健脾行气,软坚散结之品,每取佳效。今人有用本品于肥胖症、痤疮之治,亦取其化痰浊之力。
传统认为,皂荚尚有利关节之功。早在《本经》即有本品“主风痹死肌”之记载,《日华子》亦云其可“通关节”。然痹症死肌,每夹痰瘀,痰瘀互结,留连关节、经络,则斯证胶结难解。此际,祛痰逐瘀至关重要,皂荚则有此功。
纵观皂荚之功,不惟祛有形之痰,尚可逐无形之痰。危症痼疾,若果断投之,每取捷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本品于今人之医案似不常见。古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临证遣药,关键在医者驾驭之本领。诚如清代早期医家徐大椿所言:“操纵之法,有大权焉。”如惧其辛散走窜,药性猛烈,避而不用,不亦惜哉!
入煎剂宜3~6克。孕妇、血证禁用,虚证慎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123456789下一页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刘微)1月8日,由中国...
				
1月8日,人们在西乌珠穆沁旗的一家瑜伽馆练习瑜伽。近年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随着牧区生...
				
春节临近,沈阳局集团公司沈阳车务段把电煤运输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确保管内11家电厂电煤储备充足,为...
				
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人民银行今日发行中国空间站建成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2枚,其中金质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