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管理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血糖的升高,却忽视了一个潜在的健康“杀手”——低血糖。低血糖的危险信号有哪些?如何应对突发低血糖?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朱虹。
朱虹介绍,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血糖低于2.8mmol/L,即可确诊为低血糖;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小于3.9mmol/L时,就属于低血糖,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具体来说,轻度低血糖可表现为手抖、心慌、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头晕眼花。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恍惚、昏昏欲睡、抽搐惊厥、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还可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甚至有些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若患者未能及时补充葡萄糖,还会造成心脏及大脑的缺血缺氧,造成生命危险。
“发生低血糖时,如果患者清醒,需立刻补充15至20克葡萄糖或糖类食品,首选白糖、糖块、糖水、葡萄糖、巧克力等,其次是面包、饼干、馒头等。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即使血糖升到正常也要等待15分钟再测血糖,防止再发低血糖。”朱虹强调,如果患者神志恍惚或昏迷不能正常吞咽,周围人千万不可强行喂食,以免发生呛咳甚至窒息。应尽快到医院就诊,通过静脉通路补充葡萄糖。
朱虹表示,饮食失调,长时间未进食,以及在空腹或饥饿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饮酒会引起低血糖发生。无论是否为糖尿病患者,都需保持均衡、规律饮食,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则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同时,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好习惯,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睡前血糖等。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有助于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朱虹提示,服用或注射药物时间不规范,剂量超量都可能引发低血糖,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要合理用药,如经常出现低血糖,应积极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并随身携带葡萄糖或糖类食品,以防发生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自行服用,快速纠正低血糖。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