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

“药材好,药才好”:道地药材何以地道

时间:2025-05-19 10: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笑笑   阅读量:13509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药材好,药才好。河南嵩县拥有1300余种中药材资源,被誉为“中药宝库”。近年来,为了产出好药材,嵩县正上演一场精耕细作固本、科研创新赋能、模式变革提质的药材种植“进阶战”,希望从“天然药库”迈向“中原药谷”。

良种良法配套 药材种植更精细

“产自嵩县的柴胡,根粗大肥壮,挥发油、皂苷含量高,在中药市场上广受欢迎。”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广政说。

嵩县地处豫西山区,横跨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水系,境内伏牛、外方、熊耳三山环抱,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中药材优势产区,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70.6万亩,丹参、柴胡、皂角刺、连翘、山茱萸、黄精被称为嵩县中药材的“六朵金花”。

“原来主要靠野生,后来主要靠种植。”扎根嵩县发展的何广政尝过背靠“天然药库”的甜头,但随着中药材需求日益增长,无序种植带来的种苗杂乱、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既困扰药商药企,也困扰政府部门。

“‘嵩胡’是嵩县的道地药材,但散户大量种植后,种苗来自天南地北,同一地块的种子都不一样,种植技艺参差不齐,药材效果怎么保证。”嵩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永锋说,为了破解难题,嵩县联合药企、科研机构进行种质资源开发,选育优良品种。

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耗时10余年选育宽叶柴胡,根茎大、品质好,亩产提升15%,建设千亩示范田;河南豫博药业科技有限公司10年接连选育“嵩刺1号、2号、3号”“九皋天丁”等多个皂角刺品种,不断改良当地皂角刺品质,目前已推广近2万亩。嵩县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共建中原药谷科创园,启动中药材种质资源与良种繁育中心项目,首批研究柴胡、丹参、黄精等当地优势品种。

“良种”的选择也要用“良法”配套。“以前选一块零碎坡地,撒播中药材,望天收。现在‘坡改梯’,选良种,改垄播,覆地膜,垄播利于根茎生长,覆膜利于保墒除杂。”叶岭村党支部书记董广聚说,地好、种子好、管理好,从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药材产量和品质双双提升。

种植模式变革 利益联结更紧密

2024年6月,占地30亩的中国农垦“中原药谷·田湖万亩丹参基地农事服务中心”投用,该农事中心由当地废弃的烟站改建,配套有实验室、培训楼、烘干车间、储藏库和农机库,为农户提供一站式中药材生产服务。

统一种苗、统一工艺、统一收储等是推进中药材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品质道地化的基本要求。嵩县山高沟深,中药材种植小户多、地块散,统一管理困难。以嵩县田湖镇西山万亩丹参基地为例,该基地涉及黄门、张庄等13个丹参种植村,2.6万亩药田分布在26公里的山坡沟谷里。

“统一规范需要投入成本,必须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好话一箩筐,不如钱包鼓囊囊。”北京中垦道地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区经理陈杰说,企业和种植大户合作,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收购服务,只要按企业要求的标准进行管理,不论市场如何波动,企业以协商的保底价进行药材回购,避免农户遭受“药贱伤农”,“哪怕是‘门外汉’,跟着规范操作,也能快速入门。”

“过去种植靠经验,现在种植靠科技。”董广聚说,通过示范田里的摄像头、探测杆,药农能实时接收土壤墒情、病虫害等数据信息,彻底改变了过去“种子一撒,收成看天”的生产模式。看到了科学规范种植的好处,过去无人问津的坡地成了种植户眼中的“香饽饽”,租金、薪金、分红等收益一算,村民和村集体“双丰收”,叶岭村的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不足5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过90万元。

目前,嵩县已建成了10个万亩药材基地,培育了37个千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中药材是中药产业的源头,好药材是种出来的,更是管理出来的。”嵩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庆鹏说,嵩县将继续探索,在中药材种植端、加工端、仓储端、销售端进行全流程数字监测和追溯管理,争取打造70万亩“数智药田”。

科研创新加持 产业空间更广阔

嵩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嵩县正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2023年12月,河南省科学院中原药谷科创园在嵩县揭牌成立,嵩县迈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走进中原药谷科创园展厅,一面展示了359种中药材的幕墙格外引人注目。嵩县开发区科创部主任常国峰说:“嵩县目前进入市场流通的中药材有359种,但多是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怎么把‘好药材’变成‘好产品’,是我们正在攻关的方向。”

中原药谷科创园科研楼里,河南农业大学王学兵教授团队正在开展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加工废弃物、中药药渣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比如,黄精茎叶、柴胡茎叶对动物生长性能和抗病能力的改善研究,也许就可以开发出新型促生长饲料添加剂,替代一些抗生素。”团队科研人员温浩杰说,这个领域潜力巨大,是中药材开发利用的“蓝海”。

白僵蚕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嵩县有桑蚕2.3万亩、养殖大棚450座。据测算,相比传统丝茧蚕,白僵蚕每亩产值增加约2400元,且养殖周期缩短后节约养殖成本,合计能为养殖户每亩增收约3200元。嵩县当地桑蚕企业与山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通过菌种侵染,成功培育出白僵蚕。如今,河南省科学院的科研团队还在研发白僵蚕中药美容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丰富终端品类,提升产品附加值。

中原药谷运营中心主任程顺利介绍,科创园已建成中药材种质资源与良种繁育中心、中药活性成分发现创新中心等7个创新中心、2个实验室,成功转化落地17项创新成果,“科创园将成为支撑嵩县及周边地区由‘天然药库’转向‘中原药谷’的关键一子。”

未来,“科技赋能,向新而生”的草木传奇会持续演绎,不断夯实“药材好,药才好”的耕作基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