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兰州大学的年度校友大会,校长严纯华专门飞了趟深圳。
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参加校友聚会。在大会上,兰大校领导针对产学研、校地合作、“引才引智”、招商引资等多个方面,与深圳市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接受采访时,他表示:“我们在深圳打下了一个产学研链接的重要‘支点’。”
受经济和地域等因素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这些年,坐落于西北边陲的985高校,因为人才流失成为被抹上了一层悲情色彩,被网民戏称为“中国十大最委屈大学之首”。
随着兰州大学骨干师资出走殆尽,曾任兰州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兼科研处处长的薛德胜回忆,他在2006年接任时,“整个物理学院都空了”。
连给学生上课都成问题,更遑论产出科研成果。这几年,兰州大学*的愿望就是:人才走进来,成果走出去。
#01
不拘一格揽人才
《兰州大学校史》记载:1984-1985年间,兰州大学教师减少255人。这算是兰大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期,一些东部高校派专人长期驻守在学校周边的宾馆,专门挖人。
于是,兰州大学原校长胡之德在任职期间,破格晋升91名35岁以下教师为高职人员,为教师提职加薪。即便如此,兰州大学人才流失的缺口始终无法堵上。1991年-1994年,兰州大学教师流失人数为219人2000年-2004年,兰州大学又流失近40名副高职称以上人员。
2016年,兰州大学再次出动相关工作人员走访调研,此时他们才明显感觉到:当时出现人才流失现象的症结在于,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动力和信心不足,学校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后来,学校立马从人才的聘任、薪酬、考核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聘任不只有社会人才引进,2016年,兰州大学首次招收师资博士后,提供18万元的年薪,并且提供优秀师资博士后出站后可选优留校途径;工资薪酬则致力于让科学家、教师能够过上更体面的生活,青年研究员实行年薪制,标准为每年25万-30万元人民币。
在人才晋升和职称评定上,兰州大学再次打破既定规则。对本校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教授”岗位,考核通过后直接聘为教授;对引进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研究员”岗位;不限海内外、职称、资历评定“萃英学者”人才称号。
不仅是提高“硬待遇”,兰州大学对科研的支撑同样齐头并进。
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上,兰州大学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赋予首席专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团队成员考核权等;而在平台设施上,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 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支持基础研究工作。
2020年以来,兰州大学全职引进人才423人;新增院士7人,其中兰大教授当选2人、兼职5人,院士人数达到23人;新增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81人、省级人才项目人选186人。
校长严纯华说,需要提供给青年知识分子、教师职工更好的服务,而除了工资收入以外,“体面”更是一种尊重,是让教师感受到他很重要,才能扎实地留下人才。
#02
政策引导,
突破千万级成果转化
人才聚集首先为兰州大学创新转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于一心求变的兰州大学来说,成功的秘诀还在于,让优秀科研成果转化走出去。2016年,兰州大学科研处反复论证修改,最终才形成了《兰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1、“收益+职称”,双重鼓励成果转化
对于正在进行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兰州大学设立了“诱人”的鼓励政策:科技成果以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等方式转化的,所取得的现金收益按照成果完成人和学校9:1比例分配;科技成果以技术入股形式转化的,技术股权最多可按9:1的分配比例由成果完成人和学校分别所有。
高额度的收益,更容易激发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
不仅是对科研人员,兰州大学也同样保障领导干部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分配,“可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获得现金奖励,原则上不得获取股权激励”。进一步加强,学校、院系领导人员对成果转化的重视。
除了真金白银的奖励以外,兰州大学还将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列入职称评聘体系,重视成果实际应用价值,让教师在高校从事成果转化工作中,打通他们的晋升之路。
在荣誉表彰上,兰州大学还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每年对科技成果转化完成者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配套成果转化服务,重在专利评估与保护
对于很多科研人而言,更注重高影响因子与论文数量,而忽视专利的评估与可行性论证往往被忽视。兰州大学正在从校内出发,打破这一刻板印象。
2018年,兰州大学成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兰州大学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全流程的服务,弥补科研人员在专利申请上的不足。
不仅如此,兰州大学还专门建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包括专利、标准、软件著作权、作品著作权、新品种、新药证书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展科技成果评估、鉴定、可行性论证等工作。这一做法能从源头减少“沉睡专利”的出现,提高科研人员专利价值水平。
大幅度修改政策,兰州大学是想告诉科研人员:学校十分鼓励做成果转化。
潜伏在兰州大学的重大科研成果也走向市场。例如,核工程与核技术系主任顾龙教授成立睿斯科,率先研制出区别于传统技术路线的下一代质子、硼中子解决方案;化学系薛吉军教授创办甘肃皓天化学科技,专注药物化学CDMO业务。
2019年,兰州大学成功完成了有史以来单笔*合同金额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泉教授和王锐院士合作的原创性镇痛多肽药物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为里程碑付款3300万元加销售提成。
这是兰州大学实现千万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零的突破。
#03
异地研究院,
寻找成果落地土壤
2021年,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同年12月26日,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在深圳举行*届理事会成立会议暨校企合作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曾因地理位置而吃亏,兰州大学与发达地区联手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让技术成果运用到实践。
一方面是兰州大学发挥基础研究优势。以化学学科为例,作为兰州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化学系创造出更创造了“一门八院士”的传奇,其学科实力不言而喻。刘有成院士成功地合成了具半导体性质的聚苯乙炔共轭高分子,是在国内最早开展的有机半导体的研究工作;陈耀祖院士则长期致力于有机质谱、天然产物结构分析、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自旋标记分析方法等研究。截止2016年3月,化学是兰州大学*进入ESI全球1‰的学科。
不仅是化学,兰州大学的物理、数学、计算机、资源环境、核科学、生物医药、草业、地理等多个学科,正在通过兰大深圳研究院中,开展研究计划。
据了解,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已经建成生物医药与生物材料、特殊功能新材料与能源化学、数字与脑接科技三大创新研发平台、6个应用科技研发载体,以及4个服务支撑载体。未来,还将还计划与光明区政府合作共建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生物医药与生物材料创新中心。
如此一来,兰州大学能快速把当下的重点学科专业和技能成果。
另一方面是与深圳产业相结合,壮大延长产业链,放大产学研结合的价值*点。校长严纯华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深圳是一个汇聚智慧、赋能企业成长的地方。
这里有全国最为开放的政策环境,匍匐着一大批行业巨头和创新企业。这意味着,科研成果在这里并不缺乏了解市场的机会。
2019年以来,兰州大学与深圳诸多企业开展了基因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化学化工、大数据存储、集成电路、核药等领域合作,累计签约68项、项目经费超过2000万元。
在参加深圳校友会期间,兰州大学还举行了相关项目启动仪式、签约仪式,推动成果转化。在会议上,严纯华表示:“兰大要做的是,一起把招商引资做实、让签约项目落地、推动落地合作结出硕果,让每一步都扎扎实实。”
即便打通了出口,但接下来的路也不会太容易,兰州大学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她需要去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需要强化自身科研实力,扩大科研队伍;需要探索研究成果转化“0-1”、“1-100”的关键步骤。
总而言之,这所深扎西北的高校,眼光并不只在西北。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