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十四五”以来,甘肃省取得耕地总量净增75万亩的亮眼成效,牢牢守住了该省耕地保护红线,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实践,筑牢了陇原大地的“饭碗田”。
对于自然条件先天受限、干旱缺水与地形复杂并存的甘肃而言,每一寸耕地的保护都承载着更重的责任。75万亩的耕地净增,绝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甘肃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协同推进中交出的硬核答卷,更彰显干旱地区守护“国之大者”的责任与担当。
数量稳增的背后,是刚性制度筑起的坚固防线。甘肃将7703万亩耕地保有量、63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逐级分解、上图入库,坚持“以补定占”,278个补充耕地项目落地生根,56.11亿元指标调剂资金精准发力,确保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
这种闭环式制度设计,让耕地保护从“软任务”变成“硬约束”,为粮食安全筑牢了数量根基。
质量提升的探索,彰显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面对自然禀赋短板,甘肃并未止步于“守得住”,更追求“用得好”。划定1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立“优进劣出”动态管理机制;在耕地恢复中留足过渡期,杜绝“一刀切”,既保障了生态底线,又兼顾了民众意愿。
这种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既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又通过“向布局要效益、向质量要产能”的实践路径,让有限耕地释放出最大生产潜力。
生态协同的考量,赋予耕地保护更长远的发展价值。甘肃的“三位一体”保护,绝非将数量、质量、生态割裂看待,而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在耕地开发与恢复中,该省始终兼顾生态承载力,避免盲目垦殖破坏生态平衡,让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互动。
这种可持续的保护理念,既守住了当下的“饭碗田”,又培育了未来的“希望田”,为耕地永续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
守好耕地红线,方能端稳中国饭碗。当前,面对依然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甘肃持续推进耕地保护提质增效,既是对“国之大者”的坚定回应,更为构建更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注入了陇原力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123456789下一页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刘微)1月8日,由中国...
1月8日,人们在西乌珠穆沁旗的一家瑜伽馆练习瑜伽。近年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随着牧区生...
春节临近,沈阳局集团公司沈阳车务段把电煤运输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确保管内11家电厂电煤储备充足,为...
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人民银行今日发行中国空间站建成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2枚,其中金质纪念...